由 SQUARE ENIX 製作,經手過 FINAL FANTASY 系列的伊藤裕之擔任企劃原案、水田直志作曲、オグロアキラ負責角色設計,完全原創的智慧型手機卡片戰鬥社群遊戲。玩家在遊戲中要捕獲魔獸,加以育成,然後組成自己專屬的隊伍與其他玩家對戰。
遊戲介紹:
背景是描述圍繞著人類與魔獸(Guardian)的千年故事,玩家則要操作主角ブラッド冒險,跨越各種困難,解開謎團。
故事基本是一條線,無分歧劇情所以不會迷路,不過目前主線故事還沒做完。每解救一個城鎮就會給玩家一個 Sub Mission,完成的話可以獲得頭像獎勵與 2 瓶行動點數回復藥。
與一般卡片遊戲相同,GUARDIAN CROSS 也主打各式精美的卡片,但與其他以萌系美少女為賣點的遊戲不同,本作只有又醜又帥的魔獸,若不是很喜歡這類奇幻生物的玩家,可能會較難以投入。
本作有分日版跟台版,台版只有英文,日版只有日文,且兩者所屬不同伺服器,所以無法共用進度與成果,玩家之間也無法跨伺服器結交朋友與交易物品。台版於台灣地區 App Store 下載,日版為日本地區的 App Store,須另外申請日本帳號。
預計將來會有 Android 版本,但目前只有 iOS 版。因為是 Universal Application,所以無論是在 iPhone 或 iPad 上都能自動對應畫面大小、獲得最佳化。另外遊戲有支援 Game Center,無積分排名但可挑戰 36 個成就(都是累積數量的成就)。
和其它所有社群遊戲一樣,GUARDIAN CROSS 也是採用商城課金制,遊戲本體免費,但部份道具如行動點數的回復藥與特別獵場的入場券可用現金購買。
遊戲主畫面:
最上方資訊列會顯示現在的活動消息,與好友捕獲稀有魔獸的通知。右上角顯示現在時間與剩餘電量。
第二列左上角 GP 可視為遊戲內的貨幣單位,練卡片時會消費掉,主要靠打怪獲得。
中間 Coin 為課金的貨幣,可在特別狩獵場打獵,課金價格於文後敘述。
右上角 Battle Point 是行動點數,每 3 分鐘回復 1 點,上限 50 點,所以 2 小時 30 分鐘就會從 0 補滿到 50 點。與其他遊戲不同的是,Battle Point 不隨著升級而增加上限,所有玩家不管幾級都是上限 50 點。
右方寶箱用來領取每日登入獎品、競技場(Colosseum)獎品,或者好友寄來的禮物。信箱則可以跟其他玩家留言交流。
在主畫面下方由左至右分別為狩獵、競技場、魔獸、戰歷、交流、設定。
畫面中間為玩家所在區域,世界地圖或迷宮內,點擊黑影魔獸就可以進行戰鬥,每次戰鬥消耗 5 點 Battle Point。魔獸方格右上角的英文字母代表牠的強度,如果一次殺不死,魔獸會顯示「Weak」,再攻擊一次可以接關把牠剩下的卡牌打掉。
遊戲中玩家要使用 10 張卡組成隊伍,掃蕩魔獸,勝利後獲得 GP 與經驗值,並且有機會獲得一般狩獵券與競技場入場券。所有卡片都帶有屬性,像是火屬性、水屬性等,遇到相剋的法術就會被 Critical 而重傷,像圖中土屬性的卡被闇屬性的法術ダークペイン攻擊而受傷。卡片 HP 歸零就會換下一張遞補,直到所有卡片都戰敗就算輸了。
戰鬥畫面右下方為快轉按鈕,因為戰鬥一來一往慢慢看很浪費時間,通常都會按快轉加快速度。如果是重複打曾經戰勝的敵人,左下角還會多一個 SKIP 的按鈕,可以立刻結束戰鬥,在練功賺 GP 的時候非常方便。
接下來從遊戲常用的一些指令介紹主要功能。
狩獵(Hunt):
此遊戲在收集卡片方面,和其他單純靠轉蛋入手卡片的遊戲不同,玩家必須自已打獵來獲得。操作方式是滑動畫面來尋找魔獸,按 Shoot 削血來打倒魔獸,技術好的人可以打到較多卡片。每次填充子彈完可以射擊 5 發,射完就還要等它填充完畢,大約 5 秒期間無法進行射擊。
畫面右上角會顯示目前卡片數量,達到上限就會強制結束,所以最好能在狩獵前就先檢查卡片數量,以免浪費。
每次狩獵會給玩家 60 秒,狩獵中有的魔獸會閃爍綠光,殺死可以加 10 秒的狩獵時間。另外,除了閃綠光的魔獸,其他的偶爾會閃爍紅光,顯示「BREAK」的時候可以一擊必殺,應把握機會。
遊戲內有一般狩獵券與特別狩獵券,一般狩獵券靠迷宮內打怪獲得,通常可以打到 1 星與 2 星卡,偶爾可以打到 3 星卡,但 4 星與 5 星卡的機率則相當低。特別狩獵券則不會打到 1 星與 2 星卡,至少 3 星起跳,4 星與 5 星卡的掉落機率也比一般狩獵券來的高,但機率仍然很低,畢竟轉蛋遊戲就是從這裡賺玩家的錢。
每日都有一次免費狩獵機會,可以打打肥料。而狩獵券的上限都是 5 張,滿了就無法繼續獲得,要記得消耗掉。
目前共有 4 個狩獵場:
バーンサイド平原
グレイブロウ火山地帶(Lv12 開放)
ストームリーチ雪原地帶(Lv20 開放)
ムーンデッド砂漠(Lv30 開放)
每個狩獵場的魔獸走路速度都不同,而且各具特色。平原最簡單也最單調;火山有機會出現巨大魔獸,需要累積好幾次的削血才能打倒,會掉落 4 星或 5 星的卡;雪原有機會出現暴風雪凍傷魔獸,或者是玩家被凍傷,要連打 Shoot 來解脫;沙漠到處都有地雷,擊中發生爆炸可以立刻殺死旁邊的魔獸。
擊殺史萊姆型的魔獸有機會獲得銀色史萊姆(Silver Slime),這是一種肥料卡,在狩獵結算時可以額外送 1 隻給好友,對自己並無損失,要小心不要按太快取消了。玩家之間禮尚往來,將來對方打到銀色史萊姆,也有可能回送 1 隻給你。尤其日本人喜歡回禮,像我就遇過送 1 隻銀色史萊姆結果收到 2 隻,送 1 隻金色史萊姆結果收到 2 隻!
競技場(Colosseum):
競技場是這個遊戲的核心,平時收集與育成卡片,都是為了在競技場獲得一定成績,取得獎品。如果只是練卡而不參與玩家對戰,那樂趣就少了一半,所以說對戰是此作的核心,並不為過。
競技場每個禮拜固定召開,為期 7 天,週一凌晨開始,週日晚上 23 時結算(日本時間 24 時,台灣時間 23 時)。分成 3 個等級:初心者、中級者、上級者,各自有限制的參加條件,玩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等級,一旦參加,當週就無法跳到其他等級的競技場進行對戰。一般來說上級者難度的玩家最難打,但也不排除有高手專門在中級者稱王。
過去有舉行好幾次特殊條件的競技場,像是限定女性卡、火山卡或是飛行生物卡等等,玩家必須因應條件組 10 張卡才能參戰,如果你想參加該場次,就必須事先保留各種類型的卡片。倘若無符合的卡片可以參戰,當週也會提供無特殊限制的競技場供選擇。
平時打怪有機會打到競技場入場券,上限 5 張。使用入場券進入後,系統會給予 5 個排名接近的對手作選擇,玩家要從中挑 3 位出來戰鬥。競技場採用積分制,依照這 3 場戰鬥的表現給予積分,勝場愈多積分愈多,另外還有連勝等獎勵。最後依照積分給予排名,當週結算後依 Rank 給予獎賞,是個勝者為王、弱肉強食的世界。
入場券使用後不一定要立刻打完 3 場戰,玩家可以自行退出去練卡片、排卡片順序,系統則會保留選定的對手、戰勝的次數等,玩家隨時可以回來再戰。而每次打完 3 場對戰,在接下來的 2 小時內再用 1 張入場券進入競技場,將會產生積分 1.2 倍的連戰獎勵(Chain),只要入場券有花掉就可以持續維持這個效果,即使延後好幾個小時才打完這 3 場對戰也行。
有了這 1.2 倍積分獎勵,排名會爬比較快,但事實上除了頂級玩家,所有人隨著累積分數、提升排名,最終都會碰到瓶頸。當你遇到的對手都比你強,在無法獲得勝場的情況下,排名無法前進,只能等排名在後面、實力較弱的玩家爬起來,才有機會繼續獲得積分,所以 1.2 倍獎勵是否不可或缺,見仁見智。
魔獸(Guardian):
如同一般社群卡片遊戲,玩家也可以訓練自己的卡片。首先,依稀有度將卡片分成 5 個階級:
1 星(Normal):等級上限 40 級
2 星(Normal+):等級上限 45 級
3 星(Rare):等級上限 50 級
4 星(Super Rare):等級上限 55 級
5 星(Ultra Rare):等級上限60 級
訓練卡片需要使用合成,吃掉其他卡片來提升該魔獸的等級,同時要消耗 GP 點數,且隨著魔獸的等級提高,每吃 1 張要消耗的 GP 也會提高,需求的 GP 量將會很可觀。如果不夠,可以賣掉低階卡( 1 星、2 星)換取 GP,或者改吃銀色史萊姆之類的肥料卡,因為經驗值較多升級較快,會比較省 GP。
每隻魔獸都可以學習 3 個技能,愈高階的卡等級上限愈高,可學習的技能愈多,但同時可以持有的技能就只有 3 個。等級愈高學到的技能不一定愈好,而放棄掉的技能將無法再重新學習,所以必須很謹慎,尤其拿到 5 星魔獸,學錯技能就浪費掉一張好卡了。可以的話就參考網路上的 wiki 資料庫,在練卡方面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協助。
每張魔獸卡都具有 6 項能力數值,影響作戰的能力,若玩家覺得有不足的,可以靠魔石給予補強:
HP:戰鬥中能承受的傷害量,歸零時陣亡,再換下一隻魔獸上場。數值愈高愈耐打,才能多給予敵人傷害。
MP:幾乎所有技能都需要消耗 MP,如果 MP 不足就放不出技能,相反的 MP 只要夠放技能即可,太高不一定有用,通常在放一次兩次技能後,就會被敵人打爆了。
攻擊力:影響非技能的普通攻擊傷害值,或者「強物理+3」、「強物理+4」這類技能的傷害,不影響帶魔法屬性的技能傷害,所以法系魔獸幾乎不需要刻意提升攻擊力。
防禦力:影響受到物理攻擊時,所能承受的傷害,數值愈高減傷愈多,但不影響受到魔法攻擊時的傷害。
速度:速度比敵人高,就愈容易先出手攻擊,若彼此速度差異太大,甚至可以連續攻擊 2 次,讓對方連攻擊的機會都沒有就退場。
智力:影響魔法技能給予的傷害,也影響卡片承受魔法技能的傷害量,像「火+4」這類即帶魔法屬性的技能。法系魔獸都需要提升該數值,但非法系魔獸其實也需要智力,降低被魔法技能所造成的傷害。
魔石建議留到有 5 星卡再使用,因為玩久了,低階的卡片漸漸的會被淘汰,最後留下的都是 4 星或 5 星卡。或者玩家可以把魔石留著當交易的籌碼,換取 5 星卡來使用。
另外,魔石的使用是有上限的,可以提升的量,是該卡片 LV 1 時數值的一半。例如 LV 1 時 HP 是 1100,那就只能用魔石額外幫牠提高 550 的 HP。像下圖的ヴァルキリー已經把 HP 與速度提升到上限,無法繼續用魔石提高素質:
性格(Type):
每張卡片都有各自的性格(Type),左右部份數值的大小,當玩家打到這張魔獸卡的時候就注定了牠的性格,將來無法改變,且從 LV 1 一直到練滿都受到影響。
クール:各屬性都正常的 100%,不受影響的基本值。
カオス:HP 110%,智力 90%,適合物理系魔獸,不適合法系魔獸。
セクシー:MP 110%,HP 90%,因為 HP 很重要所以該性格很難用,缺 MP 的話靠魔石補足即可。
パワフル:攻擊力 110%,速度 90%,適合物理系魔獸,但速度很重要所以該性格也不太好用。
ブレイブ:防禦力 110%,MP 90%,提升防禦力不如提升 HP,但不無小補。只要 MP 能靠魔石提高到夠用的程度,還算堪用。
ヘイスト:速度 110%,防禦力 90%,速度快一點,防禦差一點也無妨,只要能在敵人動作前擊倒他的話...。
インテリ:智力 110%,攻擊力 90%,非常適合法系魔獸的性格,反正法系魔獸不需要物理攻擊力,可以說是有利無弊的選擇。
エース:全能力 110%,最上乘的性格,因為 6 個數值幾乎都有用,把該性格的卡練滿,就硬是比其他性格的同卡片強上一些,但打獵時能否打到エース,端看玩家的運氣。
轉生系統:
練滿等級的 4 星與 5 星卡,可以透過轉生(Reborn)突破等級的上限,再往上提升些許等級,並且在練滿的時候再獲得一次學技能的機會,但技能欄依然只有 3 項,封頂的技能雖然強勢但不一定最好,玩家仍然要自己取捨。
轉生需要付出的代價極高,需要準備 2 張練滿的同樣卡片,與 5 千點 GP,轉生完等級會回歸 LV 1,還要再重新練上去。雖然耗費的資源很多,但轉生後練滿的新卡,能力比原本提升不少,是高端玩家繼續提升實力的重要手段。
轉生後的卡片會繼承原本卡片的魔石(2 張卡的魔石都繼承),但仍然有上限所以要注意別浪費了。轉生系統有一個好處,如果是學錯技能而糟蹋掉的卡片,可以利用轉生回歸 LV 1 的機會重新再學技能。
性格方面,轉生後的卡片性格,會使用轉生前當基底的卡片性格,例如以インテリ當基底,セクシー當素材,轉生後的卡片將會是インテリ。但如果是 2 張同樣性格的卡片,轉生後可以強化該性格的能力,從 110% 提高到 115%,像 2 張カオス轉生後變成ワイルド,HP 從 110% 提升到 115%,但智力也從 90% 降到 85%。至於性格基本值的クール和全能力 110%的エース皆無法透過轉生改變性格。
轉生限定性格:
ワイルド:HP 115%,智力 85%
バージン:MP 115%,HP 85%
バーサク:攻擊力 115%,速度 85%
ヒーロー:防禦力 115%,MP 85%
ソニック:速度 115%,防禦力 85%
ワイズ:智力 115%,攻擊力 85%
隊伍組成:
每次戰鬥可以出動 10 張卡片,而這 10 張卡片的出場順序,也是戰略的一環。遊戲內可以排定 2 種牌組,一個是打怪物時用的,一個是打競技場用的,前者以 F 表示,後者以 C 表示。在練卡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卡片上標示著 F 或 C,就代表現在這張卡有排在出場位置上。
畫面右方可以看卡牌的數值,或者由電腦幫你推薦你牌組,但電腦推薦的牌組不一定最好用,因為它只考慮到攻擊力,法系魔獸可能會被忽略。
競技場對戰因為玩家看不到對手的牌組,且每次花入場券進入後,分配到的 5 個對手常常不是之前遇過的玩家,所以自己隊伍的組成無法預先模擬對手的牌組做應對,能否每張卡與敵人的卡片相剋,似乎不是那麼重要。
但事實是,有的高端玩家,對戰時會用 Home 鍵 + Sleep 鍵拍下螢幕畫面,記下對手的牌組順序,若再遇到一樣的玩家,就重新換順序,作有效的打擊。畢竟這款遊戲的核心是卡片對戰,如此費心費力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戰歷:
戰歷頁面可以看玩家自己的個人資料,包含戰鬥總勝場數、招待碼、圖鑑完成度、輸入特典卡的代碼,或者連絡 SQUARE ENIX 營運方。機種變更則是當你擁有不只一台 Apple 移動裝置(iDevice)時,讓你在不同機器上使用同一個帳號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一般人玩社群遊戲,會使用分身,若你同時擁有一台 iPhone 與一台 iPad,各使用 1 個帳號,聽起來也許很合理,但營運方可不這麼想,所以有網友就因為這樣被鎖帳號了。
完成圖鑑的一頁,就會獲得大小不等的獎勵,包括魔石或者特別狩獵券。點選卡圖可以看 LV 1 的基本數值與簡介。
玩家交流:
如同一般社群遊戲,本作也可以加好友,最多 40 位,但好友系統的功能並不多,除了前述打獵打到銀色史萊姆可以贈送好友,還可以每日 10 次與好友「切磋琢磨」練習對戰,勝利可以拿到 5 點 FP,輸了也有 3 點 FP。這 FP 點數則可以拿來購買競技場入場券、特別狩獵券等物品,最貴的「神々の○○」值 1 萬點 FP,是一張頗強的 5 星卡。
另外本作有交易功能,可以互相贈與、交易卡片或魔石。玩家之間的交流,會比某些沒有交易功能的社群遊戲還多,但也因為牽涉到對戰公平性,所以卡片的交易也有限制,當週曾經參加競技場的卡片,交易給別人後無法再拿來對戰,避免有的玩家把分數打高後,把卡片轉給朋友或分身去參戰,獲取雙倍的獎勵。
課金制度:
1 日圓買 1 Coin,不過遊戲內已經寫好新台幣的價格了,雖然 App 是用日本帳號在日本商店下載的,但大概是偵測到我機子上的帳號是台灣地區,所以才寫 NT 吧?
特別狩獵場消費一次 300 Coin,約新台幣 100 元出頭,買最貴的 4800 Coin 包(NT$ 1590 元)則可以壓在 100 元內。課金貨幣另外還可以買 Battle Point 回復藥,但這種東西基本上是不可能不夠的,所以課金的重點還是打獵。
打獵一次 300 日幣,與其他社群卡片的轉蛋價格一致,算是公定價,但本作花 300 日幣並不是只轉 1 張卡片,依玩家打獵的實力不同會有差異,但通常一次都可以打 6 ~ 8 張卡片,聽起來比其他卡片遊戲划算,但機率一向都很低,不太能期待。
商城課金基本上花錢就是大爺,但很多人也是無課金的,而我也是其中之一。我的觀念是,要嘛不課金,要嘛就重課金,因為花一點點錢,獲得的成果仍然比不過高端玩家,那我心理會不太平衡,而且永遠會有人跑在你前面,得失心不需要太重。
心得感想:
現今社群商城遊戲泛濫成災,日、韓、中、台與歐美都可見其蹤影,一作接一作推出,商機無限,但遊戲性都非常低落。尤其日本人更是酷愛卡片對對碰,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上滿滿的同類遊戲,這款撈完就再出一款繼續撈,嚴格講 GUARDIAN CROSS 也只是同款遊戲中的一項而已。
站在玩家的角度,對社群卡片遊戲通常褒貶不一,而我也是邊玩邊罵的,只是我玩的社群遊戲不多,而本作算是比較特殊的一款,它不賣萌,這是缺點也是優點,至少不會在玩的時候被旁人說宅男(很多人看到動漫美少女就說你宅男)。賣點是 RPG 中常見的生物,喜歡類似風格的玩家應該會覺得有吸引力,只是前提是你要打得到卡片...。
缺點也是不少的,主要有 3 點,其一是狩獵必須用到雙手,而且要專注其中,不像一般轉蛋遊戲只要畫面點一點就好,眼睛沒看螢幕也沒差,在工作時很難分心偷打。第二個缺點是 Battle Point 不隨著等級提升而增加,即使玩家 LV 150 滿級也是 50 點的 Battle Point 上限,2 個半小時就會回復滿,如果很計較要把行動點數花完,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打開來跑遊戲。第三個缺點是遊戲的核心內容是玩家對戰,通常 PvP(玩家 vs 玩家)的要素較容易讓人感受到挫折,但若是只想體驗收集卡片、打怪的樂趣,很快就會玩完而想要退出了。
另外,魔獸分成 10 種屬性彼此相剋,能力數值有 6 種,還受性格影響能力,升級時還要考慮技能的選擇,稍微複雜了點,但它是缺點,也是優點。我個人認為這樣可玩性較一般卡片遊戲高,只是玩家要花時間研究與爬 wiki 網站才能精通。
相關網址:
GUARDIAN CROSS 官網:
http://www.square-enix.co.jp/smart/gc/
GUARDIAN CROSS 攻略 wiki:
http://w.livedoor.jp/guardianc/
巴哈姆特哈拉區十字守衛者看板:
http://forum.gamer.com.tw/A.php?bsn=22343
我的招待碼(日版):GF52891
如果你看了介紹後想接觸這款遊戲,不嫌棄的話就請用我的招待碼吧,在第一次進入遊戲就要輸入,跳過那個畫面之後就不能再輸入了。但如果你想玩美版(台灣 App Store)那就到哈拉區看板找玩家的招待碼吧。
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
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
雷諾瓦慕夏(Mucha)拼圖108片四寶石系列
會去買拼圖回來玩,契機是有一次在客運上看了「拼圖女王」這部電影,起了一點興趣,之後又去看了高雄美術館的慕夏(Mucha)大展,就一直很想擁有慕夏的畫作,然後在網路上發現雷諾瓦拼圖坊有製作慕夏畫作的拼圖,就買回來玩。
結果最想要的「黃道十二星座」已經沒貨了,所以買了四寶石系列與 EDUCA 出品的日之晨暮。比起 2000 片的日之晨暮,四寶石系列各只有 108 片,相對簡單許多,就先從這四盒開始拼起。
打開盒子倒出拼圖,真的會覺得很窮酸,畢竟這只是 108 片的小拼圖,但這樣一盒也要 400 塊,若是沒在接觸拼圖的人,一定不知道拼圖都那麼貴吧。
開始拼圖,先依顏色和花紋作分類,主要可以分成頂端的圓環、皮膚、衣服、花朵,還有下方的方格。
分類過後,要組起各自的區域就比較簡單了。
繼續組,最後剩下我認為最難的花朵,跟其他區域相比,花瓣與枝葉顯得非常複雜,找不到條理。
總算組完後,就順手把其他盒也都拆來組了。其實這四盒不管是構圖,還是拼圖的切割,都是一樣的,所以組起來得心應手,而且花朵的地方都一樣很麻煩,這部份都花較多時間。
接下來就要準備拿去裱框了,而這才是最傷荷包的地方...
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
炫富與嫉妒
前陣子跟同事聊車子,我說要買車的話,我絕對不買 BMW 或 Benz,因為雙 B 在台灣人眼中,是有錢人的象徵,但我並不是有錢人。即使我是有錢人,也不想這樣向他人宣誓「我很有錢」。
同事聽了後說:「那你想買 MINI,不也是炫富嗎?」
對不懂車子品牌的一般人來說,他們通常不知道 MINI 的價值,只知道它造型可愛。但如果是略懂車子的人,就會知道 MINI 都是百萬起跳,內裝與外型設計雖然特殊,但空間小不實用,而且維修麻煩且昂貴。說不定開 MINI 還比較像炫富呢。
在台灣,買國產車的仍然佔大多數,畢竟便宜就是最大的優勢。那麼,在這些平凡人眼中,買進口車的人就是炫富嗎?
現在網路發達,除了出門在外可以看到各式廣告,連在家上網都無法逃過。到處都充斥著追求物質生活的商品,諸如單眼相機、智慧型手機、昂貴轎車、豪宅建案等等,還有「素人自拍」的開箱文,不只刺激消費者去購買,當這樣的情形愈來愈廣泛,似乎隱隱透露出「大家都是如此,這樣很普通」。
在網路上張貼自己充實的物質生活,是種炫富嗎?我想當事人也許不這麼認為,當然可能有人就是想要展現這一面,告訴大家「自己過得很幸福」,畢竟大家都不想讓人看到自己不堪的部份。
那麼,當事人自己不認為是在炫富的同時,站在相對的立場,接受這些訊息的人,會產生「嫉妒」的想法嗎?一定有人會說他才不會嫉妒呢,只是很羨慕而已。
而這種羨慕可能就是當事者想要獲得的。
再舉個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,社交網站 facebook 在全世界相當熱門,台灣也不例外,大部份的人都加了很多朋友,包括身邊的同事,也包括以前的同學。其中一定可以看到同事張貼吃美食的照片,或者以前的同窗現在已經飛黃騰達,貼了一大堆出國旅遊的照片。
這種情形相當普遍,連國外都在發生,甚至造成一種現象:不願意看到別人過得那麼幸福的人,因為這變相加強了自己生活貧乏的印象,於是選擇不再上 facebook 等社交網站。
當然,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美食照片、旅遊照片有很多人「點讚」,但有沒有人覺得反感而拒絕這些訊息,就不得而知了。
展現自己美好一面的人,也許沒有惡意,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下,多少會想提升生活品質。只是現在資訊無孔不入,在我們窮忙族眼中,這樣的行為可能也是一種炫富。
但對當事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,會看不下去,是不是代表你在嫉妒、心眼小呢?其實我覺得大方承認也無妨,因為嫉妒也是人性的一種,何必去否認?
這種事沒有對錯,而且我們可能同時都在扮演這兩種角色:炫富與嫉妒。舉例來說,我羨慕有人常常出國旅遊,但身旁有人羨慕我拿 iPhone;有人羨慕別人有女朋友,但我羨慕他買了很多 DVD 和模型作收藏。
另外,也有人認為,那行事低調點呢?就像有的田橋仔,雖然身價千萬,但只開國產車、住平房,生活絕不奢華。但總是有人會批評其為守財奴,賺錢幹嘛不花,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?結果問題似乎又回到了炫富。
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雅量,因為這種事情愈來愈普遍,隨時隨地都在發生,而且不可能有解決辦法。
同事聽了後說:「那你想買 MINI,不也是炫富嗎?」
對不懂車子品牌的一般人來說,他們通常不知道 MINI 的價值,只知道它造型可愛。但如果是略懂車子的人,就會知道 MINI 都是百萬起跳,內裝與外型設計雖然特殊,但空間小不實用,而且維修麻煩且昂貴。說不定開 MINI 還比較像炫富呢。
在台灣,買國產車的仍然佔大多數,畢竟便宜就是最大的優勢。那麼,在這些平凡人眼中,買進口車的人就是炫富嗎?
現在網路發達,除了出門在外可以看到各式廣告,連在家上網都無法逃過。到處都充斥著追求物質生活的商品,諸如單眼相機、智慧型手機、昂貴轎車、豪宅建案等等,還有「素人自拍」的開箱文,不只刺激消費者去購買,當這樣的情形愈來愈廣泛,似乎隱隱透露出「大家都是如此,這樣很普通」。
在網路上張貼自己充實的物質生活,是種炫富嗎?我想當事人也許不這麼認為,當然可能有人就是想要展現這一面,告訴大家「自己過得很幸福」,畢竟大家都不想讓人看到自己不堪的部份。
那麼,當事人自己不認為是在炫富的同時,站在相對的立場,接受這些訊息的人,會產生「嫉妒」的想法嗎?一定有人會說他才不會嫉妒呢,只是很羨慕而已。
而這種羨慕可能就是當事者想要獲得的。
再舉個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,社交網站 facebook 在全世界相當熱門,台灣也不例外,大部份的人都加了很多朋友,包括身邊的同事,也包括以前的同學。其中一定可以看到同事張貼吃美食的照片,或者以前的同窗現在已經飛黃騰達,貼了一大堆出國旅遊的照片。
這種情形相當普遍,連國外都在發生,甚至造成一種現象:不願意看到別人過得那麼幸福的人,因為這變相加強了自己生活貧乏的印象,於是選擇不再上 facebook 等社交網站。
當然,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美食照片、旅遊照片有很多人「點讚」,但有沒有人覺得反感而拒絕這些訊息,就不得而知了。
展現自己美好一面的人,也許沒有惡意,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下,多少會想提升生活品質。只是現在資訊無孔不入,在我們窮忙族眼中,這樣的行為可能也是一種炫富。
但對當事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,會看不下去,是不是代表你在嫉妒、心眼小呢?其實我覺得大方承認也無妨,因為嫉妒也是人性的一種,何必去否認?
這種事沒有對錯,而且我們可能同時都在扮演這兩種角色:炫富與嫉妒。舉例來說,我羨慕有人常常出國旅遊,但身旁有人羨慕我拿 iPhone;有人羨慕別人有女朋友,但我羨慕他買了很多 DVD 和模型作收藏。
另外,也有人認為,那行事低調點呢?就像有的田橋仔,雖然身價千萬,但只開國產車、住平房,生活絕不奢華。但總是有人會批評其為守財奴,賺錢幹嘛不花,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?結果問題似乎又回到了炫富。
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雅量,因為這種事情愈來愈普遍,隨時隨地都在發生,而且不可能有解決辦法。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寒冰王座的祕密(Secret of the Frozen Throne)
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價值觀
之前我就對死亡筆記本的結局感到不滿,原因有二。其一是,若把夜神月跟尼亞的對決比作下棋,雙方一來一往,最後夜神月少算一步棋,敗在很基本的地方。其二是,到最後的最後,仍然沒有擺脫當代的價值觀,所以正義必勝,違法者必敗,而且不能動用私刑,所以夜神月不能死在松田手下,必須自食其果而死。
社會上每一個人,都是一個個的個體,不可能想的都一樣,價值觀一定也有千百種。但很明顯的,社會上一定存在一種主流價值,令大部分的人遵從之,反對者則為異類。在這方面,我欣賞獨立面對、挑戰主流價值的人,像報紙的社論裡,有時候會有這類人的行蹤。只是接不接受他的論點,端看他的論述能力,是否可以說服我,但不論接受與否,我都尊重他的看法。
在主流價值的大纛下,不跟隨者就屬於「Negative」,散發著「負面能量」。但究其起源,為什麼要有「正與負」?絕大部份人所匯聚出來的主體意識,就要強加在所有人身上嗎?所以全社會的人們就要被同化成單一思想嗎?
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各自獨立的價值觀,可以選擇認同或不認同主體意識或他人的想法。我們是一個個渺小的個體,把持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強權破壞而已。
社會上每一個人,都是一個個的個體,不可能想的都一樣,價值觀一定也有千百種。但很明顯的,社會上一定存在一種主流價值,令大部分的人遵從之,反對者則為異類。在這方面,我欣賞獨立面對、挑戰主流價值的人,像報紙的社論裡,有時候會有這類人的行蹤。只是接不接受他的論點,端看他的論述能力,是否可以說服我,但不論接受與否,我都尊重他的看法。
在主流價值的大纛下,不跟隨者就屬於「Negative」,散發著「負面能量」。但究其起源,為什麼要有「正與負」?絕大部份人所匯聚出來的主體意識,就要強加在所有人身上嗎?所以全社會的人們就要被同化成單一思想嗎?
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各自獨立的價值觀,可以選擇認同或不認同主體意識或他人的想法。我們是一個個渺小的個體,把持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強權破壞而已。
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
被侷限的常識
每逢聯考、學測或基測等考試,考生們一定都會看到常識題,像今年一月底的學力測驗,考了電影《阿凡達》、新型流感H1N1等時事。命題者不想讓學子們死讀書,只吸收課本上的知識,而不在乎世間的各種變化,他們的出發點是對的。
但是所謂的「常識」,總是被限制在新聞台、報紙所報導的事物,而我們很難看到新聞以外的「常識」被注意到。舉例來說,國家地理頻道有很多科學、自然、文化相關的紀錄片,公視也有鄉土、台灣生態等節目,這些都是該領域的「常識」,並不是艱深難懂的內容。卻有人聽到別人收看國家地理頻道等節目,就投以特別的眼光,認為他對相關話題非常有研究。事實上,只是固定收視這類優質節目的人,也不可能因此成為生態學專家或學者之類的。
台灣新聞台氾濫,有好幾台24小時播放新聞的頻道,事實上每幾分鐘就重複一模一樣的內容,題材也是記者追著熱門話題跑。而且幾乎圍繞台灣自家事,就算有國際新聞也多是移植自國外媒體,或是網路影片而已。記者水準低落不是新聞,其報導選材當然也是那種口味,何以要讓這種被侷限於新聞台的「常識」成為考題?
為了「食人間煙火」,為了與社會接軌,人們無時無刻接觸被侷限的常識,吃飯的時候要看新聞,閒暇的時候要翻報紙。於是我們知道什麼是「夯」,什麼是「Orz」、「囧」,然後對更為多元廣泛的常識一無所知。
但是所謂的「常識」,總是被限制在新聞台、報紙所報導的事物,而我們很難看到新聞以外的「常識」被注意到。舉例來說,國家地理頻道有很多科學、自然、文化相關的紀錄片,公視也有鄉土、台灣生態等節目,這些都是該領域的「常識」,並不是艱深難懂的內容。卻有人聽到別人收看國家地理頻道等節目,就投以特別的眼光,認為他對相關話題非常有研究。事實上,只是固定收視這類優質節目的人,也不可能因此成為生態學專家或學者之類的。
台灣新聞台氾濫,有好幾台24小時播放新聞的頻道,事實上每幾分鐘就重複一模一樣的內容,題材也是記者追著熱門話題跑。而且幾乎圍繞台灣自家事,就算有國際新聞也多是移植自國外媒體,或是網路影片而已。記者水準低落不是新聞,其報導選材當然也是那種口味,何以要讓這種被侷限於新聞台的「常識」成為考題?
為了「食人間煙火」,為了與社會接軌,人們無時無刻接觸被侷限的常識,吃飯的時候要看新聞,閒暇的時候要翻報紙。於是我們知道什麼是「夯」,什麼是「Orz」、「囧」,然後對更為多元廣泛的常識一無所知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